刻板影响,以及七秒记忆
如你所见,这个博客已经年久失修。但前几天听多哥说写鲜花可作为 OI 生活的调剂,又看到 feecle 哥写“闲话是不平等的社交工具”,觉得都很有道理,于是决定做一个尝试。
最近正值 CTT,前两天的晚上,我坐在酒店房间的窗前正听着 ずっと真夜中でいいのに。 的 MILABO。沉醉其中、摇头晃脑的我突然发觉第一次听这首歌已在两年前,并依稀地记得那时的自己对这首歌的反应有些平淡;但反反复复地,一天一天地听,音乐审美也在一点点成长,我逐渐感受到了华丽的编曲与细腻、有趣的歌词营造出的美妙意境。面对这样一首“渐渐地变得很喜欢”的曲子,一种强烈的愿望油然而生:我想让现在的自己重新第一次听这首歌。
非常可惜。我听这首歌的次数实在太多、太过熟悉,每听一小节我便不由自主地完成了下一小节的预演。谁知道如果现在的我是第一次听这首歌,会发出什么样的赞叹,或是被哪里的小点缀戳中,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呢?可现实却是,每次重听固然乐此不疲,但快乐感并不来源于”体验”,而是“重温”,也可以说是一种刻板印象的加强。我努力地想让自己产生全新的感受,但完全做不到,因为歌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每听一遍只会让原有的印象继续加深,我无法将它当成“全新的”去对待。我无法强制遗忘。
我又想到,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刻板印象”在我的理解里是指“对于拥有某种相同特征的事物不加挑择地归类”,但其实对于具体的某件事物也可以产生“刻板印象”。只要产生的印象足够深,便无法在短时间内扭转;若想刻意规避,只能强制让自己一直不接触也不回忆,等到一切印象在记忆中逐渐模糊,然后像许多歌的尾声那样,一点点淡去。
其实“刻板印象”就是所有无法重置的记忆,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刻板印象”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一个简单的动作再若干次试错后形成了反射,其实就是“刻板印象”的基础态;推而广之,对生活周围的一个或一种事物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能让人吸取经验,减少试错代价,在越复杂的世界中生存,这样的技能就显得越不可或缺。但“刻板印象”也能让人丢失灵感、固步自封:许多伟大的艺术先锋(例如 Giorgio Moroder)都说过”lack of preconception”是他们艺术创造的基础——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正是“刻板印象”的缺失保障了他们的思想与艺术自由。
“刻板印象”也能让人失去体验的机会。所有事情都只有一个“第一次”,现实世界里没有一忘皆空的魔法,除非你愿意变痴呆。于是生命每度过一秒便更添一秒枷锁,人们困囿于各自的牢笼——强大的记忆中。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失去,新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价值观越来越顽固,障壁层层扩张、愈发不见底:你逐渐失去了自由。
又想起第一次听闻“鱼的七秒记忆”的时候,我惊讶于鱼的脑容量之小,嘲笑鱼的愚蠢,叹惋鱼的可怜。
鱼却没有什么空闲来对我的看法置评:顶多七秒它就会忘记我,整个世界的一切将会一次又一次地在它眼前生动鲜明地上演,目不暇接,每次都是全新的体验;而我呢,除去不记事的孩提时代,世界于我眼前落幕之时,便是我消逝殆尽之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