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
我们感知并理解生活的方式很大程度受到个人经验和主观认知的影响。没有人可以对所有事情全部形成客观的判断,因此有倾向性的思想常常导致偏见和刻板印象。在这种偏见下换位思考,会反过来限制住我们自己的行为。
我尝试思考为什么一些同学喜欢在课堂上分享他们对数学难题的精妙解法。然后我得出结论:他们想炫耀自己有多么聪明。这让我看不起他们。最终我发现这个理论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错误的,他们的动机是向大家分享精妙绝伦的解法,炫耀智商只占很小一部分。在我仍未消除这一偏见的那段时间,尽管我想到有启发性的巧妙解法,但当我想举手发言时,我不禁担心我的同学会认为我在炫耀。这让我很烦恼。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我看不起在公交车上刷手机消磨时光的人,我认为他们已经被手机深深地绑架了。因此当我有任务在身,不得不在公交车上使用手机时,我不得不时常装作思考状,让别人看见我时认为我在用手机工作,显得滑稽可笑。走在路上也一样,我会时不时把手机端平摆在我面前,让路人看清楚手机上是百度地图而不是 Bilibili。
再比如,当我看到校园内外的情侣时,我会对自己说 “别人谈恋爱,你一定不能像他们一样不务正业,浪费时间。现在你作为一名学生的最主要任务是读书”,从而激励自己认真学习。我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很多类似的评论:“别把青春插错秧,恋爱哪有学习香”,诸如此类。这种偏见的出发点并没有错误,目的是激发学习动力。但为了产生期望的效果,离不开无意识的优越感的推波助澜,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牺牲自己体验青春萌动的机会。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毒鸡汤的激励仅是一时的。对于青少年而言,至少对于我,很难将这个原则贯彻到底。以至于当我体验情感经历时,又变得小心翼翼,躲躲闪闪,生怕被别人看到指指点点,被认为不务正业了。
从上述所有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点。我对别人的主观偏见,结合换位思考,让我担心别人也像我看待他们那样看待我。内心的自负不允许我做出被我错误认知的行为,尽管它在客观上没有任何不妥的地方。我被困在了无意间亲手为自己制作的坚固无比的笼子里。
我认为,这种偏见的根源是优越感。它让我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误解别人的动机以寻求优越感。从我的经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的带有优越感的主观臆测直接导致了偏见的形成。我意识到对他人行为的武断和肤浅的判断会损害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愤世嫉俗,并发展出无形的自负,这对我们的成长非常有害。此外,我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的过度解读,也有可能是语文阅读理解的一大后遗症,以及受到美剧 Lie To Me 的影响。
我变得不喜欢推断他人的行为动机。新的问题产生了:这让我不善于察言观色,听不出话中有话,降低了我为人处世的随机应变能力。没有新的信息消除偏见,它发展成了难以消除的刻板印象,还是会把我困在笼子里。我处于矛盾的境地。每当这种时刻,我知道解决方法一定是在两个对立面中寻找平衡。就像平衡工作与娱乐,情感与理智。
偏见是主观的。一条思想被我奉为真理,在他人眼里可能就是偏见。主观意味着它可以被修正。我应当不断观察和思考,但不要在一条路上走到黑。我应当广泛听取各方面的看法,不能因为和自己的观点不符就全盘否定(这也是网上冲浪时不高血压的必要条件)。我应当敢于修正自己的认知,尽可能的接近客观事实。就像数学,在对错误认知的修修补补中,发展成一套大众所接受的形式科学理论。